穴道 | 主治 | 穴位 |
大敦 | 夜尿症 | 大趾末節甲根後叢毛中 |
太衝 | 生殖器疾病 | 在足背第一二趾關節後方凹陷中取位 |
行間 | 上肢下肢冷虛、小腹腫 | 足大指間,動脈應手 |
中封 | 膀胱炎、尿道炎 | 內踝橫前一寸 |
蠡溝 | 下腹腫痛、婦女疾病 | 內踝五寸 |
中都 | 慢性腸胃病 | 內踝二寸 |
膝關 | 增強精力、膝蓋疼痛 | 上行至犢鼻下二寸旁陷者 |
曲泉 | 生理不順、精力減退 | 膝內輔骨下屈膝內側紋頭 |
陰包 | 精力減退、生理不順 | 上行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 |
五里 | 膀胱炎 | 氣沖穴下三寸 |
陰廉 | 生理異常 | 氣沖穴下二寸抵恥骨盡處 |
章門 | 舒緩胸痛及側腹痛,亦可改善因肝臟異常所引起的嘔吐、消化不良、四肢倦怠無力 | 第十一根肋骨的前端 |
期門 | 胸、側腹痛、失眠、食欲不振及肝臟疾病 | 乳首正下方,肋骨和肚子的交接處 |
足少陽膽經穴道一覽表
穴道 | 主治 | 穴位 |
瞳子髎 | 舒解眼睛疲勞及減少眼尾皺紋 | 外目外開五分之骨頭凹陷處 |
聽會 | 下顎關節脫臼 | 耳前起骨下屏間 |
客主人 | 顏面麻痺、耳鳴 | 耳前直上行至髮際 |
頷厭 | 暈眩、偏頭痛 | 兩太陽曲角上廉 |
懸顱 | 臉部發燒、眼紅 | 頷厭穴後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之中 |
懸釐 | 感冒發燒、頭痛 | 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下廉 |
曲鬢 | 頭痛、血管性疼痛 | 耳前髮際曲隅陷中 |
率谷 | 胃癌、發寒、身體浮腫 | 髮際耳後半寸 |
天衝 | 頭痛 | 耳後髮際內二寸 |
浮白 | 頭或後頸發腫 | 天衝穴之下 |
竅陰 | 目眩、耳鳴、暈車、暈船 | 耳後完骨上,枕骨下 |
完骨 | 耳鳴、重聽、頭部兩側神經痛 | 側頭骨乳樣突起的後上方凹陷處 |
本神 | 腦神經系統 | 神庭穴旁三寸至前額為側髮際 |
陽白 | 頭或眼的疾病 | 眉上一寸微彎處 |
臨泣 | 目眩、鼻塞、重聽 | 髮際五分處 |
目窗 | 眼睛疾病 | 臨泣後一寸 |
正營 | 偏頭痛、目眩 | 目窗後一寸 |
承靈 | 流鼻血、鼻塞、氣喘 | 正營後一寸 |
腦空 | 疲倦、頭感沉重 | 耳後枕外粗隆外側 |
風池 | 頭痛、頭重、眼睛疲勞及羊癲瘋,具美目的作用 | 枕骨下方,頭後髮際陷中部位 |
肩井 | 肩膀酸痛、眼睛疲勞、牙痛及高血壓 | 後頸的根部和肩頭的正中央處 |
淵腋 | 具有胸痛和豐胸的作用 | 腋下三寸處 |
輒筋 | 指壓或按壓這個穴道可減輕肋間神經痛,亦有豐胸的作用 | 腋下下方三寸處 |
日月 | 輕壓這個穴道如感到疼痛或摸到點、塊、囊狀的小硬塊時就表示膽囊有毛病 | 期門下方的五寸處 |
京門 | 腸胃不適、嘔吐及重聽 | 第十二肋骨的下端 |
帶脈 | 腰背疼痛影響到腹部 | 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 |
五樞 | 發寒、小腹痙攣 | 髂骨(腰骨)與關元平 |
維道 | 腰痛、小腹疼痛、浮腫 | 五樞穴之下 |
居髎 | 減輕腳和膝蓋的疲勞,舒緩坐骨神經痛和腰腿痛 | 第十一肋骨的前端下方約八寸三分處 |
環跳 | 腳氣浮腫 | 居髎之下 |
中瀆 | 坐骨神經痛、半身不遂 | 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陷中 |
膝陽關 | 膝部疼痛 | 膝上三寸 |
陽陵泉 | 上熱下寒、浮腫、酸痛 | 脛骨外側,膝蓋下方一寸的凹陷處中 |
陽交 | 胸部苦悶、膝痛 | 外踝上七寸內斜三分 |
外邱 | 胸部苦悶、麻痺 | 陽交穴前外斜 |
光明 | 發燒、腦部症狀 | 外踝上五寸 |
陽輔 | 扁桃炎、腋窩淋巴結腫 | 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內斜三分 |
懸鍾 | 腹部發脹 | 外踝上三寸 |
邱墟 | 腳部肌肉萎縮 | 踝下斜前陷中 |
足臨泣 | 忽冷忽熱、暈眩、月經不順 | 邱墟下行三寸在足小趾四指本節後足跗間陷中 |
地五會 | 足部皮膚無光澤 | 第四、五蹠骨間 |
俠谿 | 發寒發熱不出汗、重聽 | 第四、五趾縫間 |
足竅陰 | 小腿抽筋、膝痛 | 外側足端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