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穴道 | 主治 | 穴位 |
| 承泣 | 眼睛疲勞、眼瞼痙攣、充血、眼睛模糊 | 眼球正下方 |
| 四白 | 消除臉部皺紋及顏面麻痺 | 眼眶正下方一寸處 |
| 巨髎 | 減輕腳和膝蓋的疲勞,舒緩坐骨神經痛和腰腿痛 | 第十一肋骨的前端下方約八寸三分處,腰骨中略偏後側 |
| 地倉 | 胃部不適、嘴邊腫疱、顏面神經麻痺及高血壓 | 口角外方約五分處 |
| 大迎 | 乎冷乎熱、顎頸之間疼痛、唇或口邊緣痙攣 | 地倉穴下行後交至咬肌前緣 |
| 頰車 | 下頜關節齒和牙齦痛對顏面神經麻痺和痙攣也很有效 | 上下牙床之交縫關節處 |
| 下關 | 牙痛、耳痛、顏面疼痛及麻痹、口吃 | 耳前二寸、張口隆起之顴骨部分 |
| 頭維 | 偏頭痛 | 額角尖角處髮際 |
| 人迎 | 高血壓、氣喘、慢性支氣管炎 | 前頸喉結處向外側各一寸五分處 |
| 水突 | 咳嗽、頭部充血、呼吸困難、喉嚨腫 | 人迎穴之下行 |
| 氣舍 | 喉嚨痛、聲音沙啞、氣喘和頸部傾斜 | 前頸大筋外凹陷處,鎖骨尖內上緣 |
| 缺盆 | 甲狀腺亢進 | 鎖骨上緣中點,下對乳頭中線 |
| 氣戶 | 胸至肋肩疼痛、側腹強烈不適、氣喘 | 缺盆穴之下行 |
| 庫房 | 呼吸困難、胸痛 | 氣戶穴之下行 |
| 屋翳 | 頭部充血、身體浮腫、顏面麻痺 | 庫房穴之下行 |
| 膺窗 | 呼吸器疾病、心臟病、胸痛 | 屋翳穴之下行 |
| 乳中 | 在女性症狀上經常使用按摩治療 | 膺窗穴之下行 |
| 乳根 | 胸、腹部脹痛、沉悶 | 乳下一寸六分陷中 |
| 不容 | 慢性胃病、肋間神經痛、氣喘 | 第八肋骨的最前端,心窩的兩側 |
| 承滿 | 腹部產生硬塊、硬結之疾病 | 不容穴向中線減兩寸 |
| 梁門 | 胃炎、胃下垂、胃潰瘍 | 承滿穴循脈下行齊任脈中脘穴 |
| 關門 | 胃炎、胃下垂、胃潰瘍、消化不良 | 梁門穴之下行 |
| 太乙 | 心窩疼痛、嘔吐、胃痛 | 關門穴之下行 |
| 滑肉門 | 消化不良、胃下垂 | 太乙穴之下行 |
| 天樞 | 腹部不適、便秘、下痢及衰落易累 | 肚臍旁約二寸處 |
| 外陵 | 腹部疼痛 | 天樞穴之下行 |
| 大巨 | 腰痛、腹痛、便秘,亦可改善生理異常、頭暈目眩、腳步冰冷 | 天樞穴下二寸,旁開二寸 |
| 水道 | 大小便不順、下腹脹 | 天樞穴下三寸 |
| 歸來 | 支配男女泌尿器、生殖器疾病 | 水道穴之下行 |
| 氣衝 | 腹部熱痛、陰囊腫、陰囊冷痛 | 腹股溝上 |
| 髀關 | 大腿部位疼痛 | 大腿根部 |
| 伏兔 | 腳氣、半身不遂、腳神經痛 | 大腿中間 |
| 陰市 | 膝痛、大腿至膝間疼痛、麻痺 | 膝蓋外緣上三寸 |
| 梁邱 | 胃腸機能異常所引發的病症及防止惡化 | 膝上二寸 |
| 犢鼻 | 具通經活絡、消腫止痛作用,對膝關節腫痛及周圍組織病變、腳氣有主治功效 | 膝蓋下外緣凹窩處 |
| 足三里 | 長保健康長壽的穴道,主治胃腸機能異常、糖尿病、下肢神經痛 | 脛骨外側,膝蓋下方三寸處 |
| 上巨虛 | 腳氣、麻痺症狀 | 犢鼻穴下六寸 |
| 條口 | 肩關節腫痛、瘀血、手臂麻痺不能上下舉動 | 足三里下五寸 |
| 下巨虛 | 腳膝疼痛、胃熱、腳氣、足麻痺 | 犢鼻穴下九寸 |
| 豐隆 | 降濁痰、化瘀血 | 足外踝上八寸 |
| 解谿 | 足腫痛、暈眩、眼睛疲勞、視力衰退 | 下至腳彎前正位兩筋中凹窩中 |
| 衝陽 | 可改善過敏體質,另治食慾不振、神經衰落 | 第二根和第三根腳趾之間,足背最高處 |
| 陷谷 | 顏面浮腫、打嗝、腸鳴、腹痛 | 第二、三蹠骨之間 |
| 內庭 | 和胃健脾、清化安神作用 | 第二、三趾之縫 |
| 厲兌 | 神經性胃疾 | 腳食指的指甲旁邊 |